8月22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,介绍“十四五”时期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成就,市场监管总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罗文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讲话并答记者问。


罗文局长:各位媒体朋友,大家上午好。很高兴和我的同事出席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,首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关心与支持。


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认真落实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各项部署,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并重的职能定位,努力营造更有活力、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
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。我们全面完成“证照分离”改革,建立了统一的经营主体准入制度,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,实现企业开办“一网通办”,充分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活力。完善涉企收费监管制度,持续降低经营主体成本。加强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,有效增强了经营主体的创新动力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企业净增1999.9万户,个体工商户净增3394.6万户。


二是市场运行更加规范。我们推动修订《公司法》《反垄断法》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《广告法》以及计量、标准、认证认可、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一批行政法规;查办计量、合同、消费者权益保护、价格、反不正当竞争、广告等领域违法案件483.2万件;建立和实施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等信用监管制度,我国企业信用指数从2020年度的128.6上升到2025年上半年的161.61。


三是市场循环有效畅通。我们推动出台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》,对规制招商引资“恶性竞争”、违规财政奖补和限制企业迁移等问题形成了刚性制度约束。加大“非理性”竞争综合整治力度,强化对企业间过度低价竞争的规范引导。持续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、限制竞争专项执法,发现和废除了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措施4218件,查处行政性垄断案件239件,及时纠治了地方保护、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。


四是质量水平显著提升。我们推动发布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》《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》,我国宏观质量政策体系更加健全。积极开展质量强企强链强县行动,累计实施重点攻关项目4271个,解决质量堵点卡点问题1.8万个。加快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,建成质量基础设施“一站式”服务站点2372个。五年来,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、生活性服务、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分别提高到85.86、81.33、81.62。


五是安全监管持续加力。我们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,建立健全了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机制,查办食品安全案件226.04万件。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,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,其中国家药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.4%以上。加强工业产品源头治理,将6种高风险产品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,将15种产品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,发现并依法处置22万批次不合格产品。同时,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,安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。


回顾过去五年,党中央关于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,有力地提高了我国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,有效地保障了我国市场稳定运行。五年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持续扩容提质、市场体系不断健全、市场规则更加成熟,这些使得我们对“十五五”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、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充满信心。


我先简要介绍上述情况,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将和大家作进一步交流,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。谢谢!


每日经济新闻记者: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任务。请问,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?取得了哪些成效?谢谢。


罗文局长: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,这个问题我来回答。大家知道,我国市场规模庞大、发展空间广阔,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优势。发挥好这个优势,需要大力破除地方保护、及时防止和制止市场垄断,维护好、建设好全国统一大市场。经过五年来的不懈努力,我们在畅通和做强国内大循环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保障机制,消除了一系列制约要素资源流动的堵点卡点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
一是破除地方保护、维护统一大市场的制度更加健全。我们推动《反垄断法》实现颁布15年后的首次大修,我们第三次修订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,将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上升为法律规定,适应了我国新形势下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需要。推动出台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》,实现了国家、省、市、县四级政府审查全覆盖,对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行为强化了制度约束。同时,我们还制定了《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规定》等12部支撑法律实施的配套规章,建立了灵活完善的合规和执法指南指引体系,推动公平竞争法治环境更加稳定、透明、可预期。


二是规制市场垄断的执法更加有力。我们加强对重点领域垄断风险的监测评估,强化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,为防范和制止网络市场无序竞争设置了红灯、划出了底线。持续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,查处医药领域垄断案件,推动药品价格恢复到合理水平;查处供水、燃气、建材、机动车检测等领域垄断案件,有效降低公众生活成本和经营主体生产负担。加强对平台经济、自然垄断等重点领域的经营者集中审查,共审结案件3400件,查处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件145件,有力地维护了公平竞争市场秩序。


三是反不正当竞争的政策措施更加刚性。我们建立起公平竞争审查机制,对各级政府拟出台的文件严格把关,共审查重要政策措施4.22万件,对1.14万件提出审查修改意见,从源头上防止了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政策出台。我们组织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、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,立案查处行政性垄断案件239件,清理地方标准8000余项,坚决纠治了各种封闭“小市场”、自我“小循环”的行为。加大对企业之间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力度,共查办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近5万件,其中查办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4296件,推动线下线上市场竞争生态不断优化。


四是发挥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引领作用更加有效。我们探索推动长三角等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,在政务服务、企业信用、监管执法、标准认证等方面实现“异地同标”。沪苏浙皖联合发布实施《电子证照共享应用规范》,三省一市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跨省“一网通办”。建设大湾区信用数据共享专区和跨境信用综合服务平台;发布“湾区标准”244项,发放“湾区认证”证书155张。上述区域市场制度规则的逐步统一,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起到有效的辐射带动作用。


“十五五”时期,我们将继续聚焦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这一重要改革任务,以更大力度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,以更实举措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,全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的大舞台。谢谢!


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: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,经营主体对良好营商环境的需求也是日益迫切。请问,“十四五”期间,市场监管总局针对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,激发经营主体活力,开展了哪些具体的工作?取得哪些成效?谢谢。


罗文局长: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,这个问题我来回答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市场监管总局不断优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,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,有效激发了经营主体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。具体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

一是市场准入更加规范。我们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,推动修订《公司法》,依法增设最长5年出资期限,指导存量和新设公司按期认缴,遏制了天价出资、超长出资、盲目出资等市场乱象,有效提升了注册资本“含金量”。我们推行登记注册“实名认证”,加强住所信息核验,防止冒名登记、虚假地址登记,防范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,拧紧了登记管理“安全阀”。发布全国统一的《市场准入负面清单》,推行企业名称、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,优化设置了登记事项“红绿灯”。


二是市场退出更加顺畅。我们进一步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,修订完善《企业注销指引》和注销流程图,为企业退出市场提供操作性更强的行政指导,帮助企业解决在注销过程中遇到的股东失联、公章遗失等实际困难。依托企业注销“一网服务”平台,建立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、海关、税务、公安、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,推动高效办成企业注销登记“一件事”。建立健全经营主体歇业制度,探索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紧密配合的强制清算机制。全面实施经营主体简易注销登记,确保无债权债务经营主体能够通过简易程序,最短21天就可以退出市场。


三是企业办事更加高效。我们围绕减环节、压时间、降成本,持续压缩企业开办时间,推广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。推动开办餐饮店、企业信息变更、企业迁移登记、“个转企”等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,其中,开办餐饮店时间由过去的37天减少至现在的15天,企业信息变更材料由23份精简至6份。扩大电子营业执照应用,电子营业执照下载量3.7亿次,累计使用6亿多次,大大地便利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。发布实施《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》,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、规范化、便利化。授权北京等11个省市开展不含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工作,有效提高了企业登记效率。


四是监管执法更加公正。我们深入实施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,持续扩大部门联合抽查事项范围,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。建立和落实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,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。建立指导性案例制度,发布行政违法行为首违不罚、轻微免罚清单,着力防范“小过重罚”。深入开展行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,制定《市场监管执法行为规范》,大力推行服务型执法,推动全系统深入践行“监管为民”理念。建立与经营主体的常态化交流机制,定期听取和推动解决经营主体的诉求,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,不断促进营商环境优化。


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,不断提高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,为营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出更多贡献。谢谢!


澎湃新闻记者:“十四五”规划《纲要》提出,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,市场监管总局也承担着组织实施质量强国建设这一重大任务,请介绍一下在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方面,我们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及进展?


罗文局长: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,这个问题我来回答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了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》。我们在落实这个文件的过程中,找准了推进企业、产业、区域质量提升的切入点,同步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,以务实举措推动质量强国建设落地见效。具体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

一是在深入开展质量强企方面,我们着力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的作用,大力培育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,引导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品质,坚定不移地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。推动全国27.9万家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。面向中小微企业组织开展质量素质提升、质量认证升级等系列活动,对200余万家企业实施精准帮扶,参与提升行动的小微企业年度营收平均增长9.7%。我们出台质量融资增信措施,帮助3万家企业获得贷款超过2000亿元,为企业质量改进升级注入了源头活水。


二是在推进实施质量强链方面,我们有效发挥质量在支撑产业建圈强链过程中的作用,面向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,组织实施质量强链十大标志性项目,完成精度计量测试、先进检验方法等146项攻关任务。带动各地实施质量强链项目1724个,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1331个,4200家链主企业、25万家链员企业积极参与,增强了产业链上下游稳定性和可靠性,推动了重点产业质量竞争力有效提升。


三是在培育建设质量强县(区、镇)方面,我们更好发挥质量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,引导县域城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,探索质量强县培育建设特色模式和路径。制定质量强县培育建设方案,注重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,推动超过1200个城市实施质量强县战略。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,将首批580个城市纳入培育库,促进城市加强质量监测和比对提升。我们开展质量强县培育建设创新试点和百城质量提升活动,鼓励城市开展特色质量实践,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,以点带面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。


四是在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我们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,有力支撑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。建成208项计量基准、7.4万多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、1.8万多种国家标准物质,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更加完善。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.3万余项,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079项,标准在引领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中的作用更加显著。新增检验检测机构4138家,规划建设国家质检中心874家,质量基础设施先进要素不断向培育新质生产力聚集应用。


下一步,我们将紧扣质量强国建设目标和人民群众关切的质量问题,进一步完善质量政策措施,全面加强质量管理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质量支撑。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