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1日至14日,全国计量工作座谈会、全国产业计量融合创新发展会议和第二届计量仪器装备展(“两会一展”)相继在衡阳市启幕,汇聚全国行业精英与前沿科技,成为计量界关注的焦点。


政策协同发力 筑牢承接“强支撑”

“两会一展”的落地,离不开国家与地方的政策同频共振与高效落地。2024年,湖南省政府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将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建设纳入协同推进重点,随后“省十条”“国九条”等专项政策密集出台,构建起“国家支持、省级统筹、市级落实”的三级联动保障体系。


政策红利的转化速度令人瞩目。衡阳将智能衡器计量产业纳入城市转型核心抓手,规划8800余亩产业园,短短一年多时间产业园建设实现了从“纸面”到“地面”的演变。目前,产业园“一区两基地”产业格局已经形成,首开区已正式启用,集聚上下游企业50余家,研发的智能轨道衡、无人值守地磅等产品,精度达国际先进水平,广泛应用于三一重工、中联重科等企业的生产流水线;船山时间谷基地签约企业140多家,投产110余家;衡山科学城基地也来势向好。


为保障展会顺利举办,衡阳仅用数月就完成建湘工业文化街区提质改造,配套搭建起覆盖交通、住宿、服务的全链条保障体系,这种“政策落地即见效”的治理效能,成为盛会选址的关键砝码。数据印证政策成效:2024年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,2025年预计产值超过200亿元,实现规模翻倍增长。


底蕴厚植深耕 夯实发展“硬底气”

湖南能扛起全国计量领域盛会的大旗,源于其跨越数十年的工业积淀与不断升级的计量基础。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衡阳手表厂就以“24把镊子起家”,生产的芙蓉牌、南岳牌手表深受顾客青睐,同期衡阳仪表厂、地磅厂等企业生产的称重设备,也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和科研等领域,为计量产业埋下深厚根基。


此外,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,在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,衡阳拥有37个,工业门类全省最齐全,为计量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场景。11月10日,在第二届计量仪器装备展媒体见面会上,中国计量协会理事长吴方迪直言,展会选择衡阳,也正是看中其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拥有齐全的工业门类。


如今,这份底蕴已升级为现代化计量支撑体系。省级计量标准中80余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,省市县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分别从257项、636项、628项跃升至327项、800项、760项,有效填补多个领域检测空白。在长沙,省计量院与世界头部企业共建电能计量实验室,实现电能表、充电桩全参数高精度检测;在衡阳,全省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速筹建,将破解新能源装备“测不了、测不全、测不准”痛点;在湘西,省级白酒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落地,为“湘酒”提质降本提供支撑。


人才与科研同步发力,南华大学筹建智能计量学院,全省计量系统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、省部级项目194项,制定地方计量技术规范141项,127项标准物质持续转化为产业竞争力。


产业生态成型 激活集聚“强磁场”

完善的产业生态与亮眼的发展实绩,是湖南吸引“两会一展”的核心竞争力。2024年,湖南开全国先河将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单列为重点产业链,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26.24亿元、增长8.1%;今年1-9月全省智能衡器计量产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531.96亿元、同比增长13.1%,利润总额43.26亿元、同比增长14.4%。其中,智能衡器计量产业链规上企业702家,比2024年末增加71家,产业活力持续迸发。


目前,湖南已构建起覆盖研发、生产、服务的完整计量产业体系,中检计量、广电计量、威胜信息等行业龙头纷纷抢滩,形成“测量、计量、检验、检测”四大领域协同发展格局。企业创新案例层出不穷:衡阳镭目科技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套5600毫米宽厚板电磁超声智能探伤计量系统,填补国际空白,为日照钢铁定制的方案年创效益超1亿元;威胜集团的智能计量产品服务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,从电能计量延伸至水务、燃气、碳汇等多领域;率为科技的高精度电源设备通过国际权威认证,成功打入欧美市场。


展会与产业的深度契合更显双向奔赴的价值。本届“两会一展”吸引220余家单位参展,布展面积达1.5万平方米,集中展示近千种前沿仪器装备与技术,国家电网、航空航天领域专业机构及川渝、江浙产业集群组团参展。围绕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等八大方向设立的分论坛,与湖南计量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。


从政策护航到基础筑基,从产业集聚到生态成型,湖南以实打实的数据、硬碰硬的案例,赢得了“两会一展”的青睐。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彭华松表示,将继续深化计量改革创新,持续在强基、赋能、扩面、融合上下功夫,加快打造全国领先、世界一流的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集群,为全国计量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“湖南智慧”和“湖南力量”。